粽叶飘香时,文化传承忙!近期,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以 “非遗进校园” 为载体,举办端午主题文化活动,通过非遗讲堂、技艺体验与节日关怀,让师生在沉浸式互动中触摸传统文化脉络,为端午佳节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
非遗课堂:解码文化遗产的活态密码
活动开篇,属地县文化馆馆长张晓燕以 “非遗:流动的文化基因” 为题,为师生展开非遗知识画卷。她从文化遗产分类切入,对比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历史遗址)的 “固态传承”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的 “活态延续”,并重点介绍泾阳县非遗保护成果:自 2009 年成立非遗保护中心以来,已挖掘 57 项县级非遗项目,涵盖泾阳砖茶制作、木偶戏、金河竹马、剪纸等地域特色文化形态。“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需要我们用双手传承的生活智慧。” 张晓燕馆长的结语引发师生对文化传承的共鸣。
技艺展演:传统非遗与青春体验的碰撞
三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依次登场,以 “可触摸、可参与” 的形式让文化遗产 “活” 起来:
省级非遗木偶戏:丝线翻飞间的千年戏魂。省级非遗木偶戏传承人彭明、许建军、魏炳桦现场演绎《东坡问月》片段,通过 “捻线稳姿、提线生情、抖线传神” 的技法,让木偶完成挥毫、斟茶、拂袖等细腻动作。在互动环节,学生分组操控木偶,学习 “三指控千钧” 的基本功,当木偶在指尖完成 “作揖行礼” 时,现场爆发出惊叹声。
泾河竹马:铃声摇曳中的民俗记忆。传承人高文苑带领学生穿戴竹马道具,还原 “泾河竹马” 传统表演。随着鼓点节奏,学生们踏着 “十字步”“绕桩步” 变换阵型,竹马腰间的铜铃随动作清脆作响,重现古代 “竹马闹春” 的祈福场景。参与学生表示:“穿上竹马的瞬间,仿佛穿越到了民俗节庆现场。”
剪纸艺术:红纸翻转间的文化意象。孙学义剪纸团队以 “端午记忆” 为主题,展示《龙舟竞速》《艾草飘香》等原创作品。在体验区,师生手持剪刀创作 “粽子”“香囊” 等端午元素图案,一张红纸经折叠剪裁后,化作立体窗花点缀教室。不少学生将作品拍照上传社交平台,自发成为非遗传播者。
创新表达:当非遗遇见校园新生态
活动特别设置 “非遗 + 科技” 融合场景:剪纸作品通过投影技术投射至木偶戏台背景,形成 “纸上龙舟竞渡,台上木偶吟哦” 的虚实交融画面;学生用手机拍摄竹马表演并制作短视频,搭配校园广播播放的古曲《将军令》,推动非遗以年轻化方式触达更多群体。学院党委书记程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未来将开设‘非遗工作坊’,把木偶制作、剪纸设计纳入艺术课程,让非遗从‘进校园’变为‘驻心间’。”
端午温情:粽香里的文化传递
活动尾声,学院工会为全体教职员工送上端午粽子礼盒,米旗品牌的包装设计融入浓厚端午文化的粽子和绿豆糕,“一口粽子,一份文化,这种‘可品尝的传承’很有温度。” 教师代表马青青说道。此次活动以非遗为纽带,将课堂教学、实践体验与节日民俗有机结合,不仅让师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端午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探索出 “非遗传承从青少年抓起” 的有效路径。正如陕西省非遗保护协会专家点评:“高校通过‘教育场景转化’让非遗与青年对话,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生动范例。”(文/图:贾睿绮、吕妍妍、段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