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工动态
分享至手机

发挥高校优势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日期:2017-05-22  浏览量:5335  作者:谢沂楠    来源:教育部  审核人:     

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 陈宝生

  核心要点: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增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高校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不仅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走在前列,而且要在理论创新、思想引领、价值创造上走在前列,切实承担起学习、研究、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

  ■我们要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作为新形势下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路线图与指南针,围绕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要求,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渗透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学科各专业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

  ■统筹实施好各类人才计划,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五路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方面军。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认识发挥高校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紧迫性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增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

  突出价值引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迷失方向、丢掉灵魂。高校是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重要基地。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高校责无旁贷。高校不仅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走在前列,而且要在理论创新、思想引领、价值创造上走在前列,切实承担起学习、研究、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

  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增进社会文明程度。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在咨政建言方面汇聚高校智慧,同时启迪民智,增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发挥高校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智力优势,高校责无旁贷。高校应当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聚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为提高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同时,推动学术成果的普及应用,惠及更多群众,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多样的文化需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要回归初心,牢固树立为人民办教育的思想。青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坚守育人育才的价值导向,高校责无旁贷。高校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当今时代,世界主要国家普遍把加强对外传播、人文交流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高校责无旁贷。高校要紧紧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运用国际上能够广泛接受的表述方式,研究阐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做到既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气派,又把握国外受众思维习惯,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国家形象。

  二、准确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高校学科齐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承担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4万多项,出版著作约11万部,发表论文131万篇,提交各类咨政报告4.3万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还存在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等等。我们要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作为新形势下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路线图与指南针,围绕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要求,着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高校社科战线来说,就要着力唱好“三台戏”,扎实推进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高校社科战线要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将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力争走在全国前列,坚定不移、集中优势力量,深入开展学习、研究和宣传,推出一批理论创新成果,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二是着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高校社科战线要把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放在首位,坚持问题导向,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争当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排头兵。三是全面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改革。高校社科战线要把改革作为推进工作的动力,更加明确本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任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要深入研究改革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改进研究体制、育人体制、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抓住改革关键节点和症结所在,稳步推进综合改革,重点突破专项改革。

  三、多措并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围绕唱好“三台戏”,树导向、抓关键、厚基础、促改革,采取切实行动,扎实推进各方面的重点工作。

  树导向:把高校建设成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建好一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和组织保障。二是深化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阐释。组织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高端智库、项目团队,围绕研究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重点开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实践成果的专题研究。三是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动高校师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重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努力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启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在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

  抓关键: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推动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领域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渗透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学科各专业之中,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二是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制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统筹抓好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的建设。三是着力抓好教材体系建设。以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为重点,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统筹指导和系统规划,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与统一使用工作,扎实开展教材所涉课程任课教师培训。

  厚基础: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一是以学生为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实施新闻传播人才、法律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二是以学术为基础,建立科教融合新机制。推进科研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创新,加快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促进科研和教学深度融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学术前沿成果及时充实到教材中,体现到课堂上,融入到教学实践各环节。三是以学科为支撑,强化学科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做到学科课程、教学环节、教育人群三个“全覆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促改革:构建既能把握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一是保障抓党建。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要把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结合起来,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结合起来,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取得实效。二是改革抓体制。统筹管理好人才、阵地、研究规划、研究项目、资金分配、评价评奖活动,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三是人才抓梯队。统筹实施好各类人才计划,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四是监督抓学风。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风委员会的建设,按照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的要求,完善教育监督惩处机制,构筑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编辑:吕妍
分享到: